在开源社区,分叉,意味着“复制并修改”,是壮大开源软件影响力的途径之一。而在区块链世界,分叉,往往意味着希望与毁灭共存。
在比特币历史上,分叉带来了新的技术方案。大区块方案的BCH,与奉行“中本聪原教旨主义”的BSV,都由分叉产生。
但与此同时,分叉,也被广泛认为是对“共识”的割裂。在共识大于一切的币圈,分叉往往会带来币价暴跌。
甚至,在一部分心怀鬼胎者手中,分叉,也成为了收割韭菜、图谋私利的工具。一些毫无意义的分叉币,早已归零。
对于比特币,分叉究竟意味着什么?未来,为数众多的分叉币又将走向何方?
01
分道扬镳
在比特币历史上,第478558个区块的历史地位非同寻常。
自区块478558起,一条新的分叉链――BCH(Bitcoin Cash,比特币现金)横空出世。自此,新兴的BCH与原链BTC,彻底分道扬镳。
比特币历史上的第一个分叉币,自此诞生。 这场硬分叉,由比特币开发团队Bitcoin Unlimited(BU)发起。而BU背后的支持者,则是全球最大的矿机厂商比特大陆。
在比特币世界中,以比特大陆为代表的大矿工群体,垄断了绝大多数算力。而开发团队Bitcoin Core,则控制了比特币代码的更新权。双方围绕着比特币是否需要扩容的话题,展开了一轮又一轮口水战。
矿工团体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支持扩容方案。Bitcoin Core则选择了扩容之外的另一升级方案――闪电网络。
而大多数比特币爱好者们,则介于二者之间――他们支持扩容,也不排斥闪电网络,却对可能割裂比特币共识的硬分叉心生畏惧。
但比特币的硬分叉,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比特大陆的吴忌寒,则被视为比特币分叉的“幕后黑手”,并因此背负骂名。
“吴忌寒很有野心,他总是想凭着自己的意志改造区块链世界。”区块链行业研究员张恒说,“他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他的意志一定不能代表所有人。”
这一次分叉,凭空创造出了一个市值排名第四的数字货币。这显然让吴忌寒备受鼓舞。然而,在BCH诞生一年后,吴忌寒体会到了分叉带来的痛苦。
2018年11月16日,常年以中本聪自居的澳大利亚商人CSW(Craig Wright),发起了针对BCH的分叉行动。一条名为BSV(Bitcoin Satoshi Vision)的BCH分叉链由此诞生,在CSW看来,这条链意味着“中本聪愿景”。
与BCH当年从BTC中分叉而来类似,BCH的分叉,也代表了BCH阵营中吴忌寒、CSW两个派系的路线之争:吴忌寒主张逐渐改良;而CSW呼吁激进革命――直接采用128M的超大区块,并将客户端“锁死”在中本聪时期的0.1版本。
吴忌寒与CSW就此迅速掀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骂战。CSW个性张扬,在币圈怼人无数,对吴忌寒也毫不嘴软。而外貌温文尔雅的吴忌寒,在Twitter上也毫不留情,在发推提及CSW时,多次吐出脏字。
BCH诞生时,币市仍处牛市。分叉带来的恐慌,很快便被牛市的狂热所淹没。而BSV分家时,币圈正值熊市――一个月时间,BCH币价由分叉前的552美元,一路狂泻至74美元,跌去83%。即便计入分叉后产生的BSV,投资者依然损失惨重。
“在比特币圈子内,知名的分叉币,大多代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张恒指出,“但对于其他币种,分叉可能更多意味着理念不合。”
2016年,以太坊平台上的知名ICO项目“The DAO”遭遇黑客攻击,时价超过6000万美元的ETH被盗。以太坊社区因此决定以硬分叉的方式回滚交易,挽回投资者的被盗损失。
但也有一部分以太坊社区成员认为,回滚交易不符合区块链世界的基本原则,投资者应该自担风险。他们坚守在以太坊原链上,而这条原链,则在此后被称作“以太经典(ETC)”。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门罗币身上。2018年4月,门罗币社区为了抵抗ASIC矿机,以硬分叉的方式修改了其PoW挖矿算法。但也有一部分门罗币粉丝并不排斥ASIC矿机,包括“门罗经典(XMC)”在内的多个项目保留了门罗币原链,并维护至今。
“在依靠‘共识’维持信仰的币圈,分叉只要获得‘共识’,就能生存下去。”张恒说,“最终,市场会检验每一个分叉项目,并决定它们将何去何从。”
此文由 比特币官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国外btc趋势 » 比特币两年“被分叉”超过100次,现在那些分叉币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