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篇《行业反思》系列文章中,我们对曾经的明星区块链项目的二级市场行情做了简要梳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区块链项目的艰难处境。
与此同时,我注意到一个现象:项目方的人员开始向交易所流入。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项目方人员向交易所流动趋势明显
由于从事媒体工作,5000人的微信好友早已加满,其中过半是区块链从业者,他们多数是在前两年all in 区块链的。我最近注意到,不少朋友的工作发生了变动:从被视为最具有价值的公链团队跳槽去了具有盈利能力的交易所。
如:
今年刚过完年,原先在某公链担任商务的李鹤,就去了OKEX担任商务。今年4月底,刘伟从一家区块链公司离职,去了某二线交易所担任CTO。今年6月份,在某知名公链团队负责运营的李娜,终于决定离开待了1年多的团队,进入某头部交易所任职。今年8月初,另一位在某公链担任运营总监的赵明去了一家新兴交易所担任CMO。
于是,上周我在朋友圈发起小调查:项目方不少员工跳槽去了交易所,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
得到的答案多是肯定的,即:是普遍现象。
至于其中原因,有人说“交易所是食物链的顶端”,也有人说是“熊市穷怕了”,还有人说是“公链不赚钱,赚钱的只剩下交易所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与跳槽去交易所的朋友和交易所方面的负责人做了一轮深入沟通。
公链之困:缺乏持续造血能力
李娜踏入区块链的第一站就去了国内某知名公链团队,期间付出了很多心血。
问及离开的原因,李娜总结说:把所有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想的过于简单了。
“很多公链项目,一很难改变行业自身客观存在的一些障碍因素,二是我个人当时的立场也很难改变团队主观存在的一些不能说的障碍因素。”
所谓的行业障碍因素,李娜指出,一个是技术难度大,另一个是政策制约。用不好听的话说是,“现在整个区块链的行业技术基础,支撑不了超大规模商业应用。而这些项目如何维持下去继续努力这番事业呢?要么是投资人支持,但是这不可永久持续。于是现实情况是,项目们要在二级市场让投资者(韭菜们)先投资他们的梦想,为他们的项目梦想买单。”
所以,市场上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除了个别项目因为早期投资机构不差钱的,不少项目不得不去向二级市场割资金维持运转。
李娜所说的不无道理,万点网CEO、BitMart交易所联合创始人丁阳表示,“公链的技术突破和共识达成都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的,而公链项目本身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资金资源,但又难见造血盈利的模式。之前因为大行情的机遇,早期发起的公链能获取到市场红利,但近年来市场萎靡,加之公链项目越来越多,自然生存就困难了。”
基于以上存在的因素,李娜决定离开项目方。而之所以选择交易所,在李娜看来,原因有二:一是站在市场运营的角度,交易所能学到更多不一样的,尤其是头部交易所。二是站在职业规划的角度,交易所也是完善区块链从业履历的一条途径。
不过,李娜依然看好公链项目,“行业早期都得经历这个阶段吧,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心里承受能力,所以我真的觉得有勇气做项目的,还是真的厉害。”
交易所黑洞:强大的吸金能力
丁阳是2013年踏入币圈的,2017年11月,丁阳和几个合伙人创业的时候,有不少选择方向:交易所,公链,矿业,投资。但团队认为在整个生态圈,交易所是核心赛道,盈利模式清晰,而且未来的想象空间也是最大的。所以最后决定先集中精力做交易所。
交易所,也确实显示了强大的吸金能力。
据The Block测算,币安2018年净利润约4.46 亿美元左右。2019年Q1,币安大约盈利7800万美元。
据科技金融在线根据测算,火币2018年收入约为4.5亿美元。
此文由 比特币官网 编辑,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首页 > btc是什么 » 我离开了项目方,去了交易所